名称: 白玉狮子戏球

年份: 清乾隆18世纪

尺寸: 4.5长 x 3宽 x 2高 (公分)

 

此狮形态自然,和田籽料细腻晶莹,温润通透,完整无杂,品相上乘。雕刻手法更加细腻连贯,线条纤韧,立体精致。

 

春秋时期,儒家兴起,以“德治”思想为主,奠定了五千年中华文化体系基础。而孔子将玉石比为“君子之德”,被后人赋予其五德品质,作为人们心中儒家思想的寄托,形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古人崇尚“无故玉不去身”,在尚玉之风的熏陶下,筛选出“石之美者”,其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被誉为“宝玉”,成为帝王用玉。

自夏起,由和田至中原王朝首都的运输玉石之路,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源源不断的和田玉,经由此路大量流入中土,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礎。它们在匠人的手中,在文人的诗词中流传绵延,共同缔造了中国文化中的“玉石传奇”。

东汉时,狮子这种异兽由西域传入,因其模样凶猛,气势威严,数量稀少,被视为灵兽,由专人养在御苑供帝王贵冑观赏。由于民间难得一见,因此他们认为狮子象征着权力阶级。同时,《玉芝堂谈荟》有言:“释者以师(狮)子勇猛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为其赋予一层祥瑞的宗教寓意。故古代常用石狮、石刻狮纹,以“锁门”、“镇墓”和“护佛”,用作镇宅辟邪。

(周臣—舞狮图)

 

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并加以图案化后,塑造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狮子纹样。在众多狮纹中,“狮子戏球”纹样最为祥瑞。汉代流行「狮舞」,以人扮狮,持球逗之,「狮子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其中绣球是用丝织品制作的圆球,又叫「绣球绵」、「绵球纹」等。古代视绵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所以亦有抛绣球招亲这类独特的婚嫁风俗。且「狮」和「师」同音,「球」和「求」同音,狮子绣球合二为一即寓意着前程似锦、名成利就的含意。

(大清乾隆皇帝)

 

清代乾隆皇帝爱玉成痴,曾赋咏玉诗八百余首,品鉴玉质、颂扬工艺。乾隆尤爱质感细滑、柔光润泽的白玉,盛赞和田所出之玉皆为「仙工」。乾隆二十四年,平准战役取得胜利,和田玉内运的道路自此打通,和田玉贡品被源源不断送入紫禁城。其时,上至玉玺,下至碗碟用具,均由大量玉器精雕而成。在大量好玉的促进下,玉匠工艺也推陈出新,达到巅峰。以宫廷玉器为龙头,带动江浙一带以及北京等地玉石行业的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玉器史上最鼎盛的时刻。

此狮子戏球摆件,质地温润如凝脂,体态流露自然。狮型自在半卧,前肢蜷曲紧抱绣球;狮面宽鼻大口,狮嘴衔着细长的绶带,绶带是古代用来结帷幕穿玺印的丝带,用以像征功名利禄接踵而至。头部鬃发向后垂卷,尾部如莲花盛开之状,呈温顺之相;鬃毛细密,沿背脊中分两边,缕缕分明纤毫毕现,用刀圆柔,流畅舒展,装饰意趣浓厚,形容憨态可掬,活现俏皮之态,球体玲珑通透,可见匠心之精。置于几案,平稳厚实,可作纸镇,可做摆件;握于掌中,把玩佩戴皆宜,小巧玲珑,光润圆柔,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赏玩之物。

(故宫桐荫仕女玉山—苏州玉工)

 

清代宫廷受院画艺术的影响,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工艺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其产出玉器做工严谨,碾琢细致,创意独特,不惜工本以突出玉石之美。皇宫内廷玉匠多来自“工妙则推苏郡”的苏州专诸巷,以“小、巧、灵、精”出彩,此种风格名为“苏州工”亦或“乾隆工”。有三大特质,一是用料尽奢;二是具有连贯不断的刀工;三是层次丰富纹饰精巧。

此藏品正具备以上特点,选取和田籽料整料雕琢,白皙润泽,与玉之“五德”相符,玉质晶莹细腻且不失坚硬,色泽油润软糯,光感通透温润,符合上等玉料“冰清玉洁”四字。其上纹饰细腻,正是以“苏州工”保证其精品。刀工连贯确凿,笔笔深入,底部雕刻纹路精细,实为难得的满工,非普通玉匠工艺能为。经盘玩、养护后,更显其细腻温润,油脂莹润。

(故宫博物院–白玉太狮少狮)

 

近似藏品可见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乾隆的白玉太狮少狮摆件。本品无论玉质、工艺、时间、形态、题材均为清乾隆宫廷玉工的典型代表作,是一件非常值得收藏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