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18世纪,清中期
尺寸:57长×62宽×104高 厘米
状态:完好
基本资料:整体由酸枝木制成,两腿交叉,直背,无纹饰,上横梁穿绳代座,交结点做轴,以金属连接,可折合。
《高逸图》
现在的人们出门郊游,总爱在阳光正好处,支起帐篷,铺好薄毯,摆上水果食物,与家人朋友坐于小凳上玩乐谈笑、共享自然闲适。那么对于更加热爱观赏自然风光的古人而言,你能猜到他们出游时会带上什么吗?
《桐阴昼静图》
大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今年立冬后菊方盛开小饮》来体现他出门游玩的场景,其中“胡床移就菊花畦,饮具酸寒手自携”,这两句言及酒具,胡床二物。看到“胡床“,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床具“,但其实它并非床具、卧具,而是类似于马扎的一种坐具,即为交椅。
《三才图会》
交椅,由胡床演变而来,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状。汉魏以前,人们出门只能席地而坐,到了汉灵帝时期,中原人发现北方有种“胡床”,形如矮凳、双足交叉、可折叠,方便易用,因此中原人非常惊喜,将其带回家乡开始流行;宋元时期,改称其为交椅,开始走向兴起。
《李端端像》
经过多年演变,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分为直背与圈背两大类。明代的交椅就是圈背交椅的延续,而直背交椅在《鲁班经》中有少许记载,其形象常见于明人书本中,只可惜明制实物,传世不多。宋、元、明、清几代交椅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皇室人员和巨商富豪外出游猎都会携带交椅,用以休憩。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交椅只有达官显贵能坐,因此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坐第一把交椅”也逐渐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春游晚归图》
《康熙南巡图》中有这样的场景:康熙在船上坐着交椅,而其余随侍大臣只能于旁侧站立。《春游晚归图》中一名官员游玩归来,其后侍从肩上所扛的也是一件荷叶形托首交椅。由此可见交椅专供权贵使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极为特殊。
本品为直背交椅,整体用酸枝木制成,后背椅板略有弧度,柔和自如,将人体完美承托;其光滑无雕刻,上有天然木纹,端庄凝重,典雅大气。搭脑呈弓形不出头式,突出处粗于两端,光滑平实,弧度流畅,简洁而富有变化。椅肩处用金属饰件包裹镶嵌,使其坚固耐用之余更添别样美感。
绳编软屉呈方格纹,脚足方材,交叉形成折叠结构,展开腿足后屉绳拉紧,限定腿足,形成座面。着地的两根横材底平而宽,可以摆放平稳;踏床宽厚平整,下有几何镂空,朴实大气。整器无多余纹饰,简洁端庄,造型优美,流畅的线条组成最简单的线面结构和最通透的空间感。看似作工简单,实质颇具匠心。弯曲中见端正,朴素中显大气。
不争不喜 安安静静的盛放着
简而不失其华 约而不显其涩
在18世纪时,上海、苏浙地区的酸枝和黄花梨来源稀少,而且木材运输困难,此时期酸枝家具传世罕有。用酸枝制作的家具,即使几百年后,只要稍加揩漆润泽,依旧焕然若新,可见酸枝木质之优良。本品选用深红色酸枝木,质量上乘,纹理既清晰又富有变化。经打磨上漆后,平整润滑,光泽耐久,给人一种淳厚含蓄的美。椅肩处采用的金属饰件包角,使其榫卯结构更加坚固,减少木质磨损,形态古朴大方。
在工艺制作的风格上,明清家具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流派:苏作、京作、广作。由于不同社会环境及审美观念的影响,三种风格各有特色,后人将其概括为“文苏、豪广、奢京”。“文”是苏式家具的精髓所在,于深厚文化底蕴中积淀发芽。本品整器无雕纹,简单平淡之中蕴含自然美感,可见苏作风骨。线条优美,远非用“流畅”能概括,透出天然神韵,才形成兼备“形制、线条、结构、气韵”四美的苏作。而“榫卯”工艺则是苏工的灵魂,足有百余种。
此交椅整体采用复杂的榫卯结构,榫头卯眼相互插合,使构件连接固定不见缝隙、平整光滑,关节处灵活细腻,相较其他连接方式,更加坚固耐用,便于拆解携带。结构精巧,兼顾实用与美感。其不仅体现苏工的工艺精湛,更体现了苏州工匠“惜木如金”的一种工匠精神。因交椅需常搬动,相较一般家居更难保存,故存世量极少,此把交椅工艺精湛,品相完好,值得藏家宝爱。
(菲利普二世藏中式交椅)
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1556~1598年在位)内廷里收藏着一张极具东方气韵的直背交椅,据悉,是于明中后期,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后,与明朝贸易所得,最终流入西班牙。由于当时欧洲各国皇室对中国明式家具情有独钟,他们钟情于这种素雅简洁、色泽优雅的东方传统家具,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文化交融。
( 2017年伦敦邦瀚斯黄花梨团龙纹交椅)
此前伦敦邦瀚斯中国艺术珍品专场中,有一套四具一堂“十六/十七世纪 黄花梨团龙纹交椅”,根据文献记载此套交椅与菲利普二世收藏的交椅十分相像。最终以5,296,250英镑的成交价成为当场备受瞩目的焦点。其器型均与本品类似,但相较而言,用酸枝木制成的交椅传世更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