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漆博古架一对

年份:清初

尺寸:96长 x 45.5宽 x 174高 厘米

曾收录于Art of Asia杂志(2019年3-4月刊)

曾展览于中国古典家具文化节 -漆木光辉家具展

    中国博古文化的出现远早于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雅好博古,学乎旧史氏”就成了衡量“高人”的标准。古人相信博古能够通今,所以世人热衷赏古、鉴古、藏古、玩古,由于“博古”有记录古之文物之意,透着历史气息,崇尚儒雅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这种博古情怀至宋及清蔚然成风。

《宋人博古图》,古代由于条件的限制,古人一般在欣赏古玩时置于长案上,或置于地上。

    博古文化到了清朝发展至顶峰,古玩气氛极其浓厚,古人对于古物的欣赏与喜爱,从眼观手捧发展到了绘画原物制其家具,从而推动了“博古架”的出现。

《十二美人图—博古幽思》

    早在康熙时期,清宫里便有了关于博古架的书画记载。此从这幅清雍正的《十二美人图—博古幽思》中,见一美人正在低头沉思,身边环绕着各种古玩珍品和家具摆设。此组美人图原陈设于圆明园,当年康熙帝把圆明园赐给了时任四皇子的雍正,可以推断博古架实际出现在康熙年间或更早。只是名称上和今天的博古架稍有区别,根据紅樓夢中记载,有人称为”集錦槅子”或是”博古槅子”。博古架的发展演变也离不开对明朝书架,栏架格,亮格柜的借鉴和学习。

   自古以来漆饰便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漆器家具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现存最早的实物为河南战国楚墓出土的黑漆彩绘大床,足见大漆家具集千年技艺之大成,古今统承的悠久历史。

(河南战国楚墓出土的黑漆彩绘大床)

    大漆家具的工序繁多,从原料上,来自漆树的天然漆便素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一说;珍贵异常;从工艺上,更是工序考究、费工费时。

    而其中的髹饰手法可分为直接髹漆、披灰后髹漆以及披麻挂灰后髹漆三种,其中以本藏品的披麻挂灰后髹漆最复杂,也是最为完整的传统髹漆工艺。

    披麻挂灰髹漆的制作流程基本上是先打磨木器骨胎,然后刮灰找平处理,接着再用棉布将做好的木器胎骨包裹严实,在这一步中若是胎骨不佳,还要再多一道捎当的工序,除了用棉布外,也可用麻丝纵横交错进行粘黏,然后灰底、髹漆,也是从糙到细,基本要重复数道至数十道之多,若是用以剔刻的髹漆,甚至能达百道以上。

    此对博古架于清初盛世时期制成,为非常罕有的大漆博古架,苏作漆家具的典范。苏作漆家具以髹上简单的单色红、黑漆者居多,厚灰厚漆或薄灰厚漆者较少,一般出现在柜子等大型家具上。

    此对架通体经披麻地、挂漆灰、髹朱漆等数十道工艺而成,漆面厚润,漆断纵横,煞是可观。

髹漆历年愈久而形成的蛇腹断

    两架在空间设计上各有特色:此一分为四个空间,错落有致,纹饰多样,其中饰以鱼腹劵口、栅栏、棂格头样式等,架身中间敞空,富有极强空间感。

     此架则分为六个空间,劵口纹饰简洁,架左下侧饰以通花龙纹,下部则设一层抽屉, 增添实用性。

    此对博古架古朴渾厚、素雅大氣,置于居室,陈设古玩时大小错落有致,为室内增添典雅的气氛,同时成对出现的朱漆博古架,更显完美,尚未见与此相似的第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