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最火的电视剧当属《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中服装道具古朴精巧,涉及到的宋代器具种类多样,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与真实的文物原型相似度极高。在剧中的书房里,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之外,还有一些小巧精致的文房器具也非常引人注目。其中有一款形似水壶的器具时常出现,它就是砚滴。

清朝雍正帝

     古人写字用墨,磨墨需用水,因此在东晋之前,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不好控制水量,因此便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

砚滴腹内中空,用于储水,虽然形似水壶,但并没有壶盖。那么它是怎么工作的呢?砚滴器身上除壶嘴外另有一小孔,使用前先将砚滴整器浸入水中,水压使得水从小孔流入,即可储水。研墨时,用手指堵住或松开器身小孔,即可控制水流的大小与断续。

越窑蛙形水盂 东晋 杭州博物館庋藏

     其最早的记载是在西汉的《西京杂记》中提及到:“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如五合之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书滴就是最早形态的砚滴。因古时称有嘴的酒壶为注子,故砚滴又称为水注,多以玉、铜、陶、瓷等材料制成。西晋时期,砚滴流行多为蛙形。后世砚滴种类极为丰富,形式各异,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发展体系。

唐三彩执壶形水注

唐三彩执壶形水注    唐    6.5长x3.5宽x7高 厘米

    砚滴发展至唐朝时,广为人知的唐三彩工艺诞生,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铅釉为主烧制。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与砚滴结合后,发展出了独具盛唐风格的一类——唐三彩砚滴。

唐代万国来朝,各种风格融汇到中国传统技艺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胜景。此唐三彩执壶形水注,结合胡瓶艺术元素,形制精巧,成型周正。长颈上有凹陷横纹,腹呈鼓状,短直流呈圆筒形,曲柄细长、线条流畅;足底短小而蜷缩。器身主体施黄色釉彩,黄、褐、绿三色釉面流动交融,以黄褐色为底,其上渲染斑驳绿色纹路,经过高温烧灼以后,呈现出自然随性的纹理,釉质光滑细腻、莹润无痕,釉色鲜艳明亮。胎薄体轻,形正釉美。此水注具有典型的盛唐风格,透过它能体会当时社会的盛况,盛唐的奢华之风。

青白釉瓜菱执壶形水注

青白釉瓜菱执壶形水注    宋    5.5长x3宽x9.5高 厘米

     到了宋、元时期,不同于唐朝时的奢华,当时诗人词人多是李清照、柳永一类的婉约派(前面提到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正是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文人墨客吟风弄月,整体社会风格更崇尚清雅之气。

砚滴这种文房雅具自然得到追捧,制作工艺得到发展,形成以浙江龙泉青瓷和江西景德镇青白瓷制品为主的宋代风格。我们常说景德镇瓷器闻名于世,但鲜少有人知道,景德镇究竟为什么闻名于世。

北宋年间由景德镇当地工匠制作出一种色质如玉的青白釉瓷器,这种青白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列正是由于青白瓷的诞生。

此青白釉瓜菱执壶形水注,水注呈盘口,束颈,鼓腹。通体施青釉,釉色清润透亮,白中微微泛青,温婉典雅,薄釉处底露白色胎。壶身呈瓜棱形,棱间距匀称,肩部装饰一长流及一曲带形柄。整体造形匀称,器身姿态优美,透光度好,为宋代青白釉瓷器中佳品。

影青梨形水注

影青梨形水注    宋    7长x7宽x7.8高 厘米

     这种青白釉也称影青釉,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一书提到:“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由于其胎体极其轻薄,所刻画的花纹迎着光照之内外皆可见,因此被称为影青釉。其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种为白中闪青,一种为淡青闪黄。前者工艺复杂,成品晶莹透彻,也就更为稀少珍贵,上图即为一款白中闪青的影青梨形水注。

此影青水注为梨形,上窄下宽,收口圆腹,肩部线条流畅。梨形壶最早起源于五代时期,盛行于明,因其壶身修长、圆腹大度,堪称“浑朴工致兼而有之”,这种内蕴的端庄优雅得到古人的追捧,经久不衰,成为一种经典的器型。此水注一侧有一流,另一侧为执柄。肩部有暗花装饰,釉深处呈绿色,釉浅处呈浅青色,釉色似白似青,釉面如冰如玉,远观仿佛美玉,堪称“假玉石”。釉面开干燥自然的细碎开片,纹路雅致。此器器型古朴雅致,便于把玩,乃宋瓷中的精品。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闭目细思,想想文风蔼蔼的古人是如何诗意地栖居的。书斋案牍间,摆放形态各异的精巧砚滴,研墨滴水,在书画上肆意挥洒着灵感。光影映照在砚滴釉面上,折射出温润的光芒,大概这就是文人的书卷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