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写字像》

两千多年前,管仲曾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在随后的几千年历史里,“士”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促进了当时的人文发展,而人文艺术的发展又造就出无数名士,在相辅相成的发展历程中,文人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借以艺术创造寄托思想与心境,以物喻情、以物言志,逐渐衍生出一系列小巧玲珑、独具韵味的把玩器物,在案牍书架之间点缀文人们的生活情趣。

从蒲松龄的“聊斋”、杜甫的“浣花草堂”到乾隆的“三希堂”,文人安居一隅,学习诗文,赏画玩物,寄情于书画之间。在此过程中,文人在文房四宝的基础上,派生出一系列既实用又美观的辅助用具,称之为文房清供。清供一指清雅的供品,如香火、花果;二是指雅玩,雅器等等,根据摆放位置不同有着不同的名称。在文房清供中,很大一部分摆于书桌案头之上,因此被称为“案头清供”。

6月份时,我们曾为大家推送过一篇《文人情趣的智慧》,其中着重介绍的水盂,也是案头清供的一种。古时文人赏石、咏石已十分普遍,常是以小见大,意在“望山”。观赏石也称为供石,在案头、书桌、博古架上摆放的清供赏玩之石,其中最为出名的则是四大名石(灵璧石、英石、太湖石和昆石)。

  和 田 玉 仿 灵 璧 供 石

和田玉仿灵璧供石          清          8L x 12Hcm

苏州拙政园里就有一幅出自陆游诗词的对联:“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道出了古人品石玩石中的特殊审美观。有道是,“案头清供是君子之心”。因为无须刻意,无须破费,心有所属,寄托于物,自有一种生活态度和情趣在其中。

此藏品就是由和田玉仿灵璧供石,一处着地,内呈掎角之势,如苍松峥嵘、如腾云乍起,颇具气势。既有灵璧石的外在特征,石纹褶皱缠结、石表起伏跌宕、沟壑交错;又具有和田玉细腻温润,滑如凝脂的质感特点。

其玉质色泽莹润,使用独特的老提油法,将美玉沁色,成品色彩深入肌理,独具韵味,傳世罕見。同时雕刻手法灵动,整器恍若天成。相较其他供石而言,此供石纹理交相异构、窦穴委婉,富有韵律感。

以和田玉来制成清雅的灵璧供石傳世極為少見,可以体会到此物蕴藏着对雅致心境的追求和对黄白之物的不屑,以凸显一种独特的文人风骨。

  青 玉 熏 炉

青玉熏炉         清乾隆          10.7Hcm

除赏石外,品香也是古代上层阶级的一大爱好。起初焚香仅是为了驱逐蚊虫,后来从普通生活需要逐渐变成宫廷、文人需要,从实用发展到十大雅事之首。据南宋文人笔记《梦粱录》中所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这表明,焚香已是宋代文人精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艺”之一。焚香对人的内在修养、外在气质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则体现着体度,小则亦现着文人情怀。因此,备受文人雅客们的追捧。

此青玉熏炉形制独特,为苏作风格,中间呈竹节形,显其君子正直风骨;盖底两处使用酸枝木,其盖镂空雕花,上嵌一青色玉珠,便于提起炉盖放置香料。此炉玉质细腻,温润而泽,与酸枝契合完美,整体呈竹子挺拔状,器型俊逸。

《竹林七贤图》

对于中国文人而言,‘竹’不仅是美学象征更是精神象征。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不愿跻身朝堂之上,立身于山阴竹林,饮酒纵歌,下棋论诗,酣畅肆意,甘愿超脱世俗,竹本身清峻不阿,高风亮节,不甘于浊,正是文人们毕生追求的君子浩然之气。而此器以竹为型,身姿遒劲挺拔,也许正暗藏了原主胸中与众不同的“君子之气”。书房中置此器,小巧盈握,清朗俊逸,得山水清气,涤净俗尘,也提醒书斋主人时刻秉持君子之风,意趣颇多。

  灰 白 玉 橋 耳 爐

灰白玉橋耳爐          明          6Diam x 4.5Hcm

文人们常在书房案几之上摆放香炉,伏案读书,焚香静坐,香烟袅袅,也是一番景致,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开窍、调养身心。 提起香炉就不得不提起宣德炉。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宣德炉中的经典造型就是冲耳炉和桥耳炉。桥耳炉双耳斜朝上立于口沿,正视之如拱桥形,故称桥耳。

《乾隆赏古图》

桥耳炉在清代也拥有众多喜好者,乾隆仿宋人意趣绘制的情景肖像画《乾隆赏古图》(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就细致写实地描绘了单独陈设于室内中央的一只使用中乳足大桥耳炉,可见他对桥耳炉也是颇多欣赏。

此炉以灰白玉制,炉器身饱满,端庄秀美,宽口微敞,颈矮内收,双耳对立翘起如拱,耳廓浑圆如桥。其皮似水墨畫,莹润沉穆、色泽优美,造型敦厚,持之坠手,腹下三乳足圆硕流畅。而桥本身有通达之意,意味着四通八达。形制典雅清妙,简洁利落,造型别致古朴,形微身盈,适合在手中把玩。小器大做,置于书斋案头之上,将艾草、檀香点燃置于小炉之中灼烧,轻烟袅袅上升,满室清香缭绕,如云雾缭绕,有入仙境之感,彰显独特的书斋美学。

 青 玉 八 菱 形 水 盂

翡翠八菱形水盂          明          5Diam x 1.5Hcm

此青玉八菱形水盂型似一件风水法器,具有明朝独特的崇道痕迹。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祭拜活动。受到明朝时嘉庆,万历等几代皇帝的信道影响,使得明朝道教走向世俗化,天下百姓也随之崇道。在道家文化里,水盂也称作甘露碗,在道场上用来盛装法水,常以左手持盂,右手拿着杨柳枝,沾取盂中的圣水,遍酒醮坛以示净场。

小水盂颜色清透,青玉呈半透明的翠色,與別不同,富有层次,入手温润,以之贮水夏不枯,冬不冻。器型小巧精致,陈玩皆宜,通體呈八棱状,中空以盛水。八棱形似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暗含吉祥的寓意。八菱面均刻有道家符文,雕刻纹路精妙细致,与传统的风水学暗自契合。

此八菱形水盂不仅仅是一件书房用具,更是一件风水法器。其雕琢成风水法器样式,放置于书房案几之上,形成自身磁场,与阴阳五行暗合,用以旺家宅、利仕途,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藏品。

对于文人而言,书斋是心灵的寄托,案头清供则是单调生活里的一抹亮色。它们不仅仅只是把玩器具,还蕴藏着文人们的风骨、文思和性格特征。一杯清茶,一卷诗书,倚窗而读,足堪度日,不管风霜雨雪,这也許就是文人雅士们最理想的生活。